close

佳作 Pourquoi

作者簡歷

本名林筑筠,筆名Pourquoi,為法文的「為什麼」。創作初始,為探討自我於涉世時的困惑與疑問。詩裏的字句,或是叩響,是浮光,是流淌,抑或深邃。

現居新北。中國文學系博士,現職教師。關注現代文學、文化、性別議題等。曾獲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鍾肇政文學獎等獎項。

 

得獎感言

Pourquoi devient-elle bleue en grandissant? 

一直以來,女性議題是我極為關心的,但同時深知複雜的文化、宗教和社會議題,及諸多文化意涵和價值觀實難精確、真實的傳達,極為幸運地獲得評審青睞,有機會以這兩首詩為身穿Burka的女性發聲。

感謝耕莘文教基金會、耕莘青年寫作會,感謝詩獎總策劃人白靈老師與評審委員。更加感謝讀詩時,一同問出:「為什麼長大後會變成藍色?」的你。

 

離開的她們的名字在那裡

她擁有許多名字。恰如每個妳在另一座港口出海

有時喚作母親,有時是女人

在這裡他們以性別和形狀判決意義

至高者物色她,以長袍壟罩

海潮爬不進雌性的耳瓣。每一個她

坐落成一具從不示人的形影

 

她們的眼睛溫習戒規,複誦身處的框架

必須忍住,胸腹分明的吸吐。每次

漲潮都將可能成為落石,掩埋有知的山脊

在這裡人類史以一種怪手的姿態後退又前進

 

一條晚歸的航線於暗礁間定義

出走的邊界。鐵絲網以生鏽分割她和她們

放下手術刀、麥克風、警棍、法槌

重新拾起剪刀、玫瑰、絲線、擀麵棍

 

鹹味的天空模糊視線,消息

在昨日喀布爾已重新起飛

讓孩子先走,孩子先走

她的名字不過是那些禽鳥口齒不清的叫喚

小心翼翼的言詞是刀片、蛇籠

刺網的圍牆。但孩子別怕,別怕

 

在那裡那座飛機上的女孩

她已開始擁有她的名字,莉綺

 

註:2021年塔利班奪下阿富汗政權之後,大批人民出逃,一名阿富汗孕婦在美國軍機上誕下女嬰。雙親決定以該軍機的代號「莉綺」(Reach)為女兒命名。

 

 

當第一塊石頭砸往離不開的藍色

視線所及原先是自由的。以為希望

會使自己知曉方圓,但妳還小

還不知道長大會縮小

會成為藍色

 

每次的張開將與世界合力

把妳框成一只矩形

在Burka網狀的細洞裏妳逐漸

凝視出規矩的端莊。長成他們眼裡重複的懂事

 

規定使妳不可以可以

走進學校走到房外陽台不准

塗指甲油穿高跟鞋更不同意妳

只跟自己單獨出門。不允許看出

妳的美麗被看見

在一座公園一座健身房一座飛機上

 

他們將在妳的身上跌倒,但他們要的

不僅是妳的身體,還要妳未能成為

妳自己的

現在還有這樣不浪漫的情話嗎?像是

妳是我的

 

在妳以為最靠近心臟的,愛的位置

當第一塊石頭砸去

撒旦與阿拉與過去曾說

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

先拿石頭打她的彷彿皆沉默未語

 

在藍色裏妳開始轉圈、蹲下,轉圈、蹲下

在一只自己與自己造出的帳篷裡

在一片真正的藍色之中妳首次嘗試

擁有完整的自己

 

註:2024年3月塔利班宣布恢復針對女性的公開石刑與鞭刑。

 

王珂 評語

〈當第一塊石頭砸往離不開的藍色〉這首詩否認了“女人一思考上帝就發笑”的說法,而且思考的是一個沉重的社會問題或者政治問題。這首詩具有高度的嚴肅性,甚至有“主題先行”的嫌疑,可以歸入“新聞詩”中,操作非常有難度。卻是用詩的方式評述新聞事件,將實寫與虛寫結合,“石頭”是記者眼中的“實物”,“藍色”卻是詩人眼中的“虛物”。藍色星球是和平之地。砸藍色就是砸和平。詩中多次出現“藍色”一詞,產生了觸目驚心的效果,讓人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象徵暴力的“紅色”。

〈離開的她們的名字在那裡〉這首詩真實深刻地寫出了身為女人的詩人,對一位阿富汗母親在因為社會政治動亂而撤離的軍機上,生下女嬰的新聞事件的思考。採用詩的散點透視的敘述方式,較全面深入地呈現出那個場景。讓沒有詩意的現實物象入詩,如“警棍”“法槌”“擀麵杖”“手術刀”“剪刀”,這些是記者看到的。只有一個詩人視角的物相“玫瑰”。兩者的落差讓人強烈地感受到現實的殘酷。“莉綺”一詞也是一個有些美麗的詞彙,與這個事件的圓滿結局匹配,增加了生活的詩意,減少了讀這首詩的沉重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eafha 的頭像
    leafha

    女‧詩‧人‧們

    leaf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