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 張曉婷
作者簡歷
總是不知該如何將自己認識的自己,濃縮在名字與任何各式的自我介紹中。
一旦話語被剪裁、被置放,也行將定格定型為一隅的視角,一個時空切片的剖面紋理。
寫詩的我,是一部分的我,是打滾塵世間扭曲變形碎裂後的我的一部分;亦是要拼回完整的自己,所不可或缺的一塊。
謝謝願意讀我詩的你,讀著寫詩的我,也就認識了一部分的我。
得獎感言
人要如何言語,才能言詮得完整貼合內心所思與所想?
兩首詩,寫的都是如何發聲之叩問。
溯源最初發語的音型與世間磨難噤聲後的音頻。
謝謝葉紅。
《瀕臨崩潰的字眼感覺有風》是自己初識葉紅的詩。
當詩的生成如同星星自體的燃燒,那些因著苦難留下的點滴,匯納成湖,成為所有受苦者的水鏡,映照著彼此的傷悲哀憂,而知道自己不是唯一孤獨的。
謝謝葉紅詩獎的肯定,讓我在漆墨幾要宇宙真空的存在下,仍能聽見走向彼此的跫音。
母語
從嘴裏開鑿 那臍帶依存的複語
被歷史殖民熨燙一次又一次的音容
攤展出來一些零星的唇形
像是摩斯密碼裏待解譯的斷句
需要用力囓咬出曾經的皺褶
在失根的奶水中 失去了子宮內的記憶
熟悉與陌生 破了的羊膜預告著命運
無從穿起的家常珠璣 晾曬於後院 留下泛潮回聲
隱隱爍現
如同開始的第一聲心跳 來得不經意 卻足以召喚一切
於是重新吸吮
野台上 歌仔戲、布袋戲酬神走步出聲腔的魂魄
採茶間 摘採對山的距離 將遷徙身世入心 將襟懷濃情入葉
部落裏 虛詞流放文字 襲著思潮的浪 雕刻所有生命血肉
還有長輩們電話中、交談、粗口或口頭禪的那些
滲出噤聲的嘴門
域外的羊水豐沛溫暖
緩衝 已分娩出的胎盤 記憶自子宮壁剝落的傷口
掉出
一種半擬的存在 剪不斷的
臍帶之源
如何代謝失語的憂傷 看時間沖泡出遺忘
當捍衛母土的呼聲令祖靈也難以顯影辨認
當語言檢定考試才拼得起老山歌的綿長輪廓
當四聲追逐著七聲調 自嘴裏演繹一則笑話
來不及咀嚼的聲音 紋上裂紋的瓦 易碎而駁陳
落下的斑斕 只有問號勾留的句點
膜上羅馬拼音、國際標音之胞衣
傳承的鍊鎖扣合拴緊
告訴自己一切如昔
卻想念著 母親子宮裏的搖籃曲
門
天空便祕得開不了口
傾瀉不下來的,鎖在時間的另一端
叩響的回音是魚刺,將腐敗的殘骸留在喉頭喑啞
那些身體被鑽空的秘密
只是一張複寫記憶卡
裝不滿權勢慾望的詮釋
門的毛孔被打開
灌入粗暴的鼻息
卻無從將門劈成雙翼,飛遁入九霄雲外
單翅的臂膀依然於修羅場震顫搖曳
裝進藍鬍子的門裏,製成噤聲的標本
如蔓延的瘟疫,能夠世代相傳
染血的鑰匙主掌故事的話語權
門外的鎖匙需要重新打造
戳破所有佯裝和平的表面
通往門內的甬道陰暗潮濕且消音多時
在門軸轉動的音頻中辨認
虛構真實的真實
江文瑜 評語
〈母語〉一詩是本次決選作品中唯一連結台灣歷史的詩作,並涉及過去較少書寫的主題─「台灣母語消逝」。整首詩以子宮的意象貫串全詩,將母語與子宮的隱喻連結,可以說交織得十分成功。與子宮相關的字詞包括第一段的「臍帶」,第二段的「羊膜」,第三段的「羊水」、「胎盤」與「子宮壁」。第一段直指台灣歷史上的殖民將這塊土地的語言不斷重塑,第二段把「母語」與人的出生過程連結,第三段延續子宮意象,拖出台語、客語與原住民語言的沒落。後兩段追悼如今的語言復振(如語言檢定考試)已難恢復各語言活力,徒留一些形式上努力。最後兩行詩句:「告訴自己一切如昔/卻想念著 母親子宮裡的搖籃曲」又回到子宮的隱喻;「搖籃曲」為最自然的母語形式,也或許是全人類在嬰兒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最早接觸到的母語歌謠,甚至可能在子宮裡的胎兒就已經聽見。全詩的結尾極為精彩,也讓「母語是靈魂」的感覺迴盪。
關於〈門〉一詩,我個人認為可以視為〈母語〉一詩的延伸版,或是比較幽默的說法是「晦澀版」。此詩透過比「子宮」更隱晦的隱喻「門」來闡釋門裡與門外的差別。與「門」連結的是「身體」,前三段透過身體被鎖住的意象,呈現「門內」的身體被別人灌入訊息,彷彿不由自主。這就猶如被殖民,雖然詩中沒有明顯說出,但在最後兩段的第一行分別隱約暗示:「染血的鑰匙主掌故事的話語權」、「通往門內的甬道陰暗潮濕且消音多時」。因此詩裡有股破繭而出的呼喊,分別在最後兩段的末兩句呈現:「門外的鎖匙需要重新打造/戳破所有佯裝和平的表面」,「在門軸轉動的音頻中辨認/虛構真實的真實」。當然,如果擴大格局來看,詩中所被殖民的可以指的是「語言」、「歷史」、「身體」與「身份認同」。整體而言,「門」的意象使用成功,具有反省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