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獎 張譯勻
作者簡介
張譯勻:女,1976年生,山東臨沂人。曾用名許歡顏。作品見於《星星詩刊》、《草堂》、《山東文學》、《漢詩》《中國詩歌》、《詩潮》等。獲第四屆中國詩歌•突圍年度新銳獎,第26屆柔剛詩歌獎主獎入圍,寫首情詩給蘭州全國詩歌比賽二等獎,“遇見惠安”全國徵文大賽二等獎,“遇見.張家港灣”詩歌大賽、柳州紫荊花散文詩歌大賽等各級獎項。入選《2019年中國青年詩人作品選》《漢詩.十年燈》《中國現代詩歌精選百合卷》《中國2012年度詩歌精選》等多種選本。
得獎感言
感謝第17屆葉紅女性詩獎,感謝組委會及各位評委老師,感謝為比賽忙碌奉獻的每一個人。
感謝詩歌。
我經常想,詩歌對於我意味著什麼:是宇宙鴻荒中渺小個體的自我發現還是靜夜心靈聲音的獨自傾聽,是尋找還是驗證,是掬水月在手還是從鏡面上開花,是松枝彈落露水的那一倏忽還是仰頭時漫天星辰無言的永恆?
我不知道。只有寫。
詩是立春那行經柳梢的風,無用而浩蕩。詩本身就是富足,是圓融。在這個世界上,圓融是唯一能抗衡破壞的力量。
鹽(外一首)
媽媽拿出鏟子把粗大的鹽粒
碾成碎末並放進鍋裡
“這樣熱油不會迸出來”她告訴我
一條古老的經驗
依賴于鹽巴的滋養,媽媽的經驗肥碩健壯並不斷
把她領入新的疆域
但每次去超市她都驚惶地搖手
密集的貨架上唯一讓她
安心的事物來自一袋海水析出的晶體
它很細,雪末一樣,綿白糖一樣
如果放進一杯清水,就像什麼也沒改變
媽媽站在鐵鍋邊就像
什麼也沒改變但是這麼多年
吃下的鹽粒在她皮膚上堆積
那些被她投進鍋裡的鹽連綿成雪白的小路
媽媽一個人走在上面
她像布袋一樣我的媽媽
用皴裂的手攪動池水
把芹菜洗乾淨。她把一勺白色鹽粉投進鍋裡
不知不覺放慢了速度。以後
她還會更慢
有時她擦去我眼裡湧出的水
手緩慢得幾乎察覺不出來
更多時候,她莊嚴地把菜端到桌子上
從前那是一個楊樹面桌子,
上面佈滿了木坑像一艘艘塞著米屑的小船
燈光明亮到處熱騰騰的
我置身其中又仿佛在看遙遠的劇集
他們都看不見我只有媽媽回過頭來
對我說:“女兒,把鹽加進水裡。”
橋
我知道這座橋其實是一隻鳥變的
夏天,一個雨後黃昏,我知曉了它全部的秘密
那時我剛從波爾卡住的地方往回走
穿過一小片針葉林
雨後新鮮的空氣灌注在山崗上
樅樹披掛著豔麗的夕陽
一隻鳥從山梁那邊掠過
我目光追隨它弧線型的行蹤
最後在河流上方按住了它
它的翅膀剛剛收住,還帶著
露水打濕後的翕動
它灰色細小的爪子
緊緊抓住河水的粼光
可能在歇息——它把頭縮回胸口
用一種寧靜打量著剛巡視過的遠方
我沒敢走上去
我知道,它在等我走遠
就會再次抓起整條河流騰空而去
洪淑苓 評語
〈鹽〉這首詩透過「鹽」這個平凡微小的調味料,寫出了母女情感,文字十分細膩。詩中的母親將自己烹飪的經驗傳授給女兒,尤其是怎要用鹽,可說是母女之間的小秘密。作者也藉著鹽刻劃母親的形象與人生,母親像鹽,晶瑩潔白,融入眾人之中,而旁人都沒有察覺她的存在和貢獻。這一些描寫,真的把母親在家庭中的角色完全烘托出來了。〈橋〉則是充滿奇思妙想,鳥變成橋,橋又會幻化為鳥,最後說「就會再次抓起整條河流騰空而去」,更是靈動,且賦予自由飛翔的意象。
楊佳嫻 評語
「鹽」是生活的晶體,是滋味也是媒介,能勾出苦澀也能激發甘甜。新詩經典中不乏以「鹽」為核心意象大加發揮之作,本首詩,藉由廚事,聯繫了母親與女兒,「那些被她投進鍋裡的鹽連綿成雪白的小路」,真情可掬,但在詩藝表現上稍弱,驚喜之處較少。另一首〈橋〉則表現極佳,語言更凝鍊,意象更出彩,「鳥」被河流按住而變為「橋」,「它灰色細小的爪子/緊緊抓住河水的粼光」乃至「橋」再變為「鳥」,「再次抓起整條河流騰空而去」,宛如神話。
向陽 評語
以跳耀性的語言書寫日常之事,傳遞內在心境,常有動人警句。〈鹽〉寫母女親情,以及人的生命旅程,以鹽隱喻母親的愛,通過廚房家事傳遞母女之間細微又深刻的關懷;〈橋〉宛如一幅畫,勾勒出大自然奧妙的神奇力量,鳥、橋、河流三種意象讓這首詩有飛翔、靜定、流動相互交錯的美感。作者的語言在平淡中展現細膩的情懷,又有出人意表的魔幻筆法,能帶來想像空間和閱讀的驚喜。
三色堇 評語
一等獎的作品裡,無論是滲透了媽媽飽含深情的〈鹽〉,還是一座有著鳥的翅翼的〈橋〉作者的觀察力足矣讓我驚訝。敏銳的觀察與精準的表達對一個詩人尤其重要,橋,小鳥,波光粼粼的河水它們互為鏡像,構成了一首詩清晰的場景。作者在質樸,細膩,明澈的書寫中,彰顯了她嫺熟的表達能力和詩的意外,用細節,動作給我們呈現了一幅溫暖的畫面。
是的,她帶給我們的是愉快的閱讀,讓你本能地趨近她的語言磁力。兩首詩歌寫的比較沉穩,皆有動人之處,有無法掩飾的靈性與個體生命的經驗。她寫親情寄託了生命中最珍貴的情感和最深刻的熱愛。〈橋〉的尾句非常精彩,這就是一種發現,這種發現要求詩人有獨到的感受。
傑出的詩歌不一定是美的,但美的詩歌一定讓人有所意味。
西渡 評語
〈橋〉結合了精確的細節描寫和奇特的想像,化日常為神奇,化經驗為幻象,風格上兼具細膩和雄渾,語言節制、精確。它以突兀的超現實想像起筆,中間平實地描寫經驗場景,結尾再次從經驗騰空,結構相當精巧。是一首難得的精品之作。
〈鹽〉從“媽媽”與鹽的關係這一瑣屑的角度表現了“媽媽”的人生,以及母女之間的親情與精神聯繫。兩首詩都從具體入手,而又能夠穿透具體,表達出具有縱深感的主題,顯示了詩人良好的開掘詩意的能力。經過詩人的書寫,“橋”和“鹽”,都獲得了不同既往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