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歷
 1984年生,臺灣宜蘭人。大學時代學了怎麼寫詩,就偶爾寫點詩。一直在中南部漂流,雖然習慣了燠熱的天氣,但依舊是那種喜歡雨天的人。

得獎感言
 引用李維菁在《我是許涼涼》裡面寫的:「老的殘的弱的被唾棄的被遺忘的,我都明白那是我真正靈魂上的同類。那些不被愛的、鰥寡、孤獨、瘋癲、癡傻、執著、病態、被放逐的,我是他們的一份子。」
 這種感覺並不因為我出社會,有了固定職業,念研究所,得了獎項而有所改變。常常有人看了文章或是詩,問我那是不是你。我說對,那就是我。
 謝謝評審及所有人,我相信一直寫,「我」跟「我們」終有一天會被聽見。
 
〈內外之間〉
或許我們是水生漂移的種籽
可以橫越空間的海灣而來
自炎夏進入另一種燠熱
陌生的語言是鯁在喉裡的潮蟹
拚命搔抓
我反覆訓練牠的語法
終於可令自己如牠一般安順  不論晝夜
說標準的國語
標準的
語言是固定的裝備  當我們決定這樣永遠跨越了疆界
決定在島嶼上綻放自己的芳香  日夜裡裸裎盛放
但不論花香如何與月色調和
他們總把我們的面容從霧色中篩取出來
我們有南方的梁骨  眉眼有南洋的角度
以及語言遮蓋不了的外籍神情
即使我是開始生根了的
吃食此地空氣  試圖融入島的歷史
可我還是同我的孩子站在土地的邊緣
在灰色的空間裡  行走坐臥悉如他人
悉如日常地公轉自轉
時間在鐘盤上奔轉
我們的根莖在土壤裡蔓生蜿蜒
盛開的自己是一種常青的存在
日光在密密綻放的身上流淌
時間在鐘盤上奔轉
流著兩種基因的血脈在孩子胸口騰湧
在眼神流眄中
從稚兒轉為茁壯  在時間裡
我們悉如日常的公轉自轉也會有些許挪移
有一天旋入島內的新軌道
從內子是外人  成為各種意義中的自己人

〈立體空間〉
我讀報  仔細咀嚼那些字眼:
同性 雙性 直的 Q C 酷的 熊
宇宙 高跟鞋 冬天 並非有病的 彩虹

這些字從詞彙的海浪中浮出來
唸誦時有種耐人尋味的質地
這些字眼被擱在心上  被固定的血潮淘洗
我不知道  那些就是開端

彼時我在課本上刀刻一隻又一隻蜘蛛
漆黑、陰暗、多腳地從紙頁爬出
她看了很驚訝,卻不吭聲
那種沉默文靜乖乖牌的女生課本竟爬出
幽闇的生物
我喜歡這種落差  也喜歡她
當她叫我也替她刻一隻蜘蛛
八隻絨毛的腳折立而起  我的世界也變立體了
遂多了許多空的地方  容納那些字眼以及
隱晦的快樂與哀傷

馮青 評語
 在〈內外之間〉,詩作者講述了一種辛苦艱辛的「融入」歷程,這首詩換個角度讀,不只是意象精準,還多了些「公民詩」的文化論述意味,作者非常的清晰自身的位置及價值,她辛苦的學會島內的語言「不管是國語或者河洛語」,卻有著「可我還是同我的孩子站在土地的邊緣」的辛酸。
 其實兩這首詩都有語言及文化上的困頓及難為,問題是它能出奇制勝的將那些困惑轉化化約為一隻:「八隻絨毛的腳折立而起  我的世界也變立體了」的諧趣與譏刺兼具的蜘蛛,誠如作者所謂:「文化不就是一代又一代的被固定的血潮沖洗嗎?」用蜘蛛這個隱喻,中文的繁體字裡躲著她的快樂與哀傷,也象徵著文化這個怪物,在認同與融入之後,你又是什麼呢?你會不會是一隻雕刻精準的蜘蛛?
 這樣的立體之間、內外之間與她生命的本質是杆格不入的嗎?她真會比喻啊!她毫不虛偽的面對這個難以解決的真相,又會「修辭立其誠」,不管想像力或題材都有獨到之處,特別是〈立體空間〉這首,確實呈現一種創作力學屬於詩的高度。

黃梵 評語
 對我來說,閱讀〈內外之間〉需要克服一開始的不適,我一向對純幻想的意象持保留態度,但非常有趣的是,當我反復閱讀,那種不適竟消失無蹤。外來移民在臺灣的困境,給詩歌提供了一個內外之間的寓意,不是內也不是外,而詩人得到的是夾生飯一樣的安頓,語言在通行中也有了外來氣味,個人的生活史復現了移民史,這些都用快捷、概述的意象,得到了準確描繪,讓人讀後感同身受。〈立體空間〉則把一個文靜女孩的內心,描畫成張牙舞爪的蜘蛛,可以看作是為自己茫然無措的生活,重塑一種女性的自尊。
 
洪淑苓 評語
 兩首詩都相當有女性意識,力道也恰到好處。第一首尤能扣合當代臺灣社會的婚姻狀況,為外籍配偶——詩中舉的例子是來自南洋的女性——抒發心聲。娶進門的媳婦本是「內人」,但卻被排斥在夫家的文化之外,成為「外人」,如何融入、接納,是多方面必須共同努力的。詩題「內外之間」饒富深意。第二首乖乖牌的女生因為閱讀而打開視野,萌生女性獨立意識,非常符合本詩獎的主旨,相當值得肯定。

蕭蕭 評語
 從這兩首詩的題目可以清楚發現作者喜歡從空間思考問題,〈內外之間〉一開始即說自己是水生漂移的種籽橫越空間的海灣而來,〈立體空間〉最後說蜘蛛八隻絨毛的腳折立而起,世界也變立體了。前一首寫外籍新娘的文化處境,以水生漂移的種籽、招潮蟹為喻,上岸而為自己人;後一首以蜘蛛為喻,「漆黑、陰暗、多腳地從紙頁爬出」,寫性別認同與眾人歧異者,如何尋求自己的立體空間。這兩首詩都在為少數人的生存空間而思考,意象清晰,立意清明,能感動人。

安琪 評語
 讀〈內外之間〉,我們讀到了一個漂移到異地的女子在陌生的環境中努力在語言、面容、行動等種種層面上自我訓練、自我改變的事實,這是生活的事實。在全球化語境裡,身體已不單單屬於一個固定的區域,它因著種種緣由奔赴異鄉,並在異鄉紮根綿延。詩人以看得到細節肌理的語言從容推進,一一展示新土地上的這一群人——我們,是如何從“外人”變為“自己人”,“內子”,這一來自丈夫付諸“我們”的稱謂,確乎令人感受到了女性作為“第二性”的哀傷。
 〈立體空間〉,完全私密的閱讀體驗,完全私密的情感脈絡。第一節點出的“同性”“雙性”,在第三節得到呼應,那一隻又一隻蜘蛛,彷彿性的隱喻,性的期待,使女性的生命情愫立體而豐富。這是一首闡釋空間比較大的詩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af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