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簡歷
時常奉獻出你的美吧
不計較也不饒舌。
你緘默。她為你說話:我是。
以千倍的意志前來,
終會超越過每一個。
——Rainer Maria Rilke‧《卷首詩》
生於苗栗大湖,一名努力奔跑的理想主義者。

得獎感言
「愛,是最黑的一場黑死病,
 但是大部分的人都活了下來。」
          ——Ingmar Bergman.《第七封印》
小路上
死神走過來靠緊肩膀
問我:「準備放棄了嗎?」
葉片紛紛落下,這冬日裡靜美的墳場啊…
「先散個步吧。」我回答。
死神閉上虛無的眼睛
一整個下午,我們默默無聲的併肩行走
頭髮染著桂花香
(感謝眾人眷顧,感謝上天恩賜,謹把這份榮耀獻給兒子:S.C.)

〈憂鬱症
──為家庭暴力的受虐婦女而寫〉

夜裡,你看不見我的心臟
泡入福馬林
展示架上,供人研究
醫生從玻璃罐前走過,拿筆抄寫──
「編號:1172
 症狀:一、青草乾枯,羊群離去,失眠超過八個月。
    二、夢的國度,洪水氾濫,沖走了上帝的方舟。
    三、回憶的馬戲團裡,快樂被拋接來拋接去,還沒墜地。
    四、以為割開手臂,可以蹦出青蛙;以為跳入大海,可以演化成魚。」

你看見我的臉了──
它是一塊濕潤的麵糰,可以用巴掌重重拍打?
你看見我的手腳了──
它是一隻待宰的豬隻,可以用繩索緊緊捆綁?
你看見我的思想了──
它是一條脫隊的驢子,可以用長鞭狠狠抽打?

夜裡,你看不見我的心臟
泡入福馬林
正夢著自己是一隻企鵝,努力的遊往熱帶島嶼
醫生撕下編號1172的標籤,並且坐進會議室辯論:
「當一顆心臟停止跳動。當一顆心臟選擇停止跳動。
需要治療的是它。是我們。還是福馬林。」


〈夜聽蕭邦〉

晶亮的沙
純淨的沙
一粒一粒的,從夜的斜坡滾下來
滾進牆角
滾進床底
滾進花瓶的罅隙

越滾越多,且沙沙作響……
一丘丘的金色沙原
深度及膝
已經不能輕易的推開門
走出去
求救

就乾脆──
靜靜埋了我吧
迫害的快感中
盜者埋了墓
國王埋了他的臣民

洪淑苓 評語
第一首〈憂鬱症──為家庭暴力的受虐婦女而寫〉,詩的一開始就以「夜裡,你看不見我的心臟/泡入福馬林」這聳動的意象與場景攫獲讀者的目光,待仔細閱讀全篇,更為其中的哀婉之情動容。沒有失眠過的人,無法理解失眠的痛苦;而那些因為受虐而失眠、失序的婦女,其身心的苦痛恐怕又加上數百倍。詩中這顆編號1172的心臟,她的狂想與變形的體貌,正是因為承受巨大的暴力與壓力而至於如此不堪的地步。李昂的著名小說《殺夫》,女主角最終以殺夫來反抗受虐的處境,轟動整個社會;但本詩中的女主角卻只能選擇停止心跳,身體被泡入標本瓶中,這個結局,更令人感慨萬千!作者把握了富有意義的主題,文字的表現也值得讚賞。
第二首〈夜聽蕭邦〉,以晶亮的沙、純淨的沙譬喻蕭邦的音樂,把抽象的音樂轉化為剔透、流動的沙,非常有質感,也形成流暢優美的旋律。

陳義芝 評語
〈憂鬱症〉為受虐婦女申冤、控訴,作者的心思敏銳,第二節說女子的臉是一塊麵糰被巴掌重重拍打,意象準確驚人。社會是福馬林液,泡在其中的,是女性我的那顆心臟。「心臟」的「心」可與心理連結,它是否跳動又與尋死的情境關涉。
第二首〈夜聽蕭邦〉,元素極簡但「通感」手法所成就的象徵美,可圈可點。

馮青 評語
〈憂鬱症〉的副題是-為家庭暴力的受虐婦女而寫,這在相關議題上似乎很容易達致兩性普遍意識的共同期待。但是這首詩仍然是階級中較弱勢者的貼切例證和尖銳的寫照:「當一顆心臟停止跳動。當一顆心臟選擇停止跳動。需要治療的是它。是我們。還是福馬林。」疊句造成強勢的巨浪及問號,切入性的話題強勢難擋,尤其與題旨附合若節的是,作者等於是宣布了某些話語的無效,無法遏止的家暴樣板化,暴力成為專有名詞之後造成的語言變裂的鋸箭法,它們都與心臟選擇停止跳動無關嗎?究竟是麵糰?是那毀滅性的手還是福馬林?暴力的關注被語言架空,在這裡語彙的獨立宣示:是為了迫切的認識力得以呈現的那種種要求而發動的,不是為了「展示架上,供人研究」而已。
這首詩裡更為生動的是作為「1172編號的症狀」,包括:羊群離去,洪水氾濫以致上帝離去……等等都可算做可能救贖的反解,恢復快樂的想像,不再依賴一個統治她的父親,文明的瓦解,但這個角色卻在最後淪為一個樣品。
本詩更可能是一場「解定義」化的慘烈事件!不妨說她是悲壯的宣示出那種沒有藉藝術修辭,只有事件始末的所謂的藝術精神吧!如果沒錯的話,本詩應有更強烈的解定義企圖,在不久的未來,我們可以對這位作者更加拭目以待!
〈夜聽蕭邦〉和第一首的風格殊異,作者處理不同體裁的能力絕佳,明快觸及的觸覺意象快速而俐落,讓人感受到琴鍵與無意識之間不斷流動的神秘隱喩;在從夜的斜坡上滾動,匯集成「晶亮的沙開始」,作者很不動聲色的漸漸加重了筆觸,讓文字及音符「越滾越多,且沙沙作響……」最後音樂沉埋,人也沉睡,卻突然以盜墓者和國王來重染故事,把一場鋼琴觸技的沉醉聆聽不止是呈現而已,還成為創作,埋了作者,埋了閱讀者,更埋葬了評審。這首詩幾乎是一場無重力的演奏及陶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af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